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97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8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行贿罪案因其固有的“无现场”、“单线联系”和涉案主体的“共利共害”等特征 ,一直是司法实务的难点。行贿犯罪对转型期中国危害的严重性 ,使其成为司法工作的重点。从实证分析的角度 ,对该类案件的证据实务进行剖析 ,将为司法实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论民法上恶意串通行为之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民法上关于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行为无效之规定,系在前苏联民法立法和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该规定不具体分析当事人与第三人的利益关系,也不区分行为人意思表示之真实与否,这样一项极其含糊的规定,在实践中极易被曲解和误用,其实际效果必然与立法初衷相悖,是一项不合理的规定,故在今后我国制定民法典时应予取消,对于涉及第三人利益的法律行为之效力,应当斟酌具体情况,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3.
关于公司法实施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守晔 《现代法学》2005,27(1):64-68
在公司法实施中暴露的主要问题是发起人虚假出资、控制股东行为不规范、公司人格混同及被滥用现象突出。完善公司立法应立足中国国情,统一公司与企业法,重构公司资本制度,降低公司设立门槛,完善公司治理,细化债权人保护规则以增强法的可诉性;在公司司法方面,宜完善司法解释并由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公司案例,发挥其引导作用;在揭开公司面纱方面尤其应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司法实践,而不宜机械地照般国外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诬告陷害罪与伪证罪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如何认定诬告陷害罪和伪证罪进而论述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及相关问题,其旨为引起刑事司法机关在认定处理此类案件时高度重视,稳、准、狠地打击诬告陷害和伪证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5.
对《证券法》的民事制度增设和完善工作的必要性 ,人们已达成普遍的共识。本文的行文正是基于如此基调之下 ,结合银广夏虚假信息披露案 ;同时从经济学角度 ,进一步分析虚假信息民事制度设立的可行性和效率性 ,作出一套完整、明晰的虚假信息民事制度的设计 (选择 )。  相似文献   
6.
名人做虚假广告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关于名人做广告的话题,近些年来一直是新闻传播界讨论的热点。名人做虚假广告已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潜在社会危害性不可低估,众多消费者因名人效应而屡屡上当受骗,司法实践中也曾出现状告名人的现象,但名人对此是否应负法律责任众说不一,该问题还未引起法学界足够的关注。文章旨在通过对名人做虚假广告的虚假性识别、承担法律责任的理论基础及对消费者的救济途径等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以期能引起法学界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自认制度既是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外在表现。自认对于争议之两造以及法院均产生约束力。自认免除了对方当事人对相关事实的证明责任;法院应将自认之事实作为判决的基础;而自认一方当事人应言而有信,不得撤回自认。否认自认效力的依据在于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承认严重背离了诚信原则的真实要求。自认效力的否认包括家事诉讼中对超越辩论主义和处分主义支配范围事实的承认、虚假诉讼中对以侵犯他人利益为目的的虚假事实的承认以及对违反众所周知事实的承认三种情形。自认效力的承认与否认型构了自认制度的基本框架,并共同承担向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风尚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警察权益受侵害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对公安机关的正常运转带来巨大考验。公安机关应端正侵害警察权益案件的应对措施,在法律、管理、制度等方面维护公安民警的合法权益,明晰警察行为准则,完善警察权益救济措施,从而保障警察权益不受损害,提升警察执法自信。  相似文献   
9.
Abstract

The idea that women lie about rape is a long standing rape myth with little or no supporting evidence. Previous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a belief in high levels of false allegations among police officers, despite no evidence to suggest rape is falsely reported more than other crimes.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complainants’ willingness to report sexual viol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complainants within the justice system, and wider societal understandings about what constitutes rape. The data that informs this paper comes from an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funded study that focussed on rape attri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 response to rape. Forty in-depth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serving police officers in a UK force who regularly deal with reported cases of rape, and explored perceptions, practices and processes around rape. The research found police officers’ estimate of false allegations varies widely from 5 to 90%. The paper will discuss how police officers make judgements about perceived veracity of complainants in rape cases. This will demonstrate that whilst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how police officers and police forces respond to rape, gender stereotypes about women as deceitful, vengeful and ultimately regretful of sexual encounters, continue to pervade the thinking of some officers. It will show that police officers differentiate between ‘types’ of reports they consider to be false, and operate with a notional ‘hierarchy’ of presumed false allegations that ranges from vengeful/malicious to mistaken/confused, with a corresponding reducing level of culpability attributed to women for the supposedly false allegation. It concludes that this serves to reinforce a culture that both supports and reproduces gender inequality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the form of sexual violence, and that intervention, training and institutional and policy frameworks are not wholly successful in addressing sexual violence in this context.  相似文献   
10.
姚志伟 《北方法学》2014,(1):140-149
清代诉讼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诬告现象的普遍,有"无谎不成状"之说。究其原因,可以理解为在清代特定的司法结构之下,百姓的策略行为与官员策略行为的互动导致了清代诬告现象的泛滥,因之也成为清代司法的"顽疾"。就百姓而言,面对官府的"抓大放小"式的司法管理,选择诬告这一策略行为作为回应,以使案件得到官府的受理和重视。就官府而言,诬告犯罪本应是严厉惩治的行为,却因官员规避审判责任的策略行为而被轻纵,这使得百姓诬告的风险降低,从而鼓励了诬告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